开卷未必有益的例子包括厌倦阅读、误入歧途和时间浪费。首先,当一个人对阅读产生厌倦时,阅读不再成为一种愉悦的活动,而是变成了一种任务或负担。这种情况下,阅读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益处,因为人们无法专注和理解所读内容,从而无法获得知识和启发。其次,有些人可能会误入歧途,选择阅读不当的内容,如低俗、虚假或误导性的信息。这种阅读不仅没有益处,反而会误导人们的思维和价值观,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策。最后,如果一个人将大量时间浪费在无意义或低质量的阅读上,那么他们将无法充分利用时间去学习和成长。因此,开卷未必有益的例子在于厌倦阅读、误入歧途和时间浪费,这些情况下阅读无法带来益处,甚至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我是从教38年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的培养训练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就是体现在语言运用的规范,连贯,得体。语言表达能力及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我们通常称之为语感,它是原始思维的逻辑性,连贯性和语言与环境相契合等方面的综合运用。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精选阅读材料设计,阅读训练的内容,突出训练的重点,尤其是现代文阅读部分的文字表述题,要以读懂,读透材料为基础,以理解、提取信息为前提。没有“阅”和“读”的过程就不能“表达”,在阅读过程中,理解分析,把握信息,筛选信息十分重要,必须着重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相传,古时候楚国有个穷书生,他在看《淮南子》时得知,螳螂捕蝉时藏身的树叶可以用来隐身。第二天一早,他便去了森林,他东瞧瞧西望望,终于找到了那片可以隐身的叶子。穷书生欣喜若狂,他小心翼翼把树叶摘了下来,可谁知穷书生一不小心没接住叶子掉了下去,落到了地上,和别的叶子混在一起,找不着了。于是穷书生便把那一堆叶子都抱回了家,穷书生一片一片的试,一边试一边问妻子;“看见了吗”?妻子回答说;“看的见。”就这样一而在再而三的问,最后妻子终于烦了,说:“看不见了。”穷书生满心欢喜,就拿着这片叶子出去偷东西,就这样,穷书生被店老板送到了衙门。后来县官问书生为什么要偷东西,穷书生就把他看到的这个故事说了一遍。最后这个穷书生还说了一句话:“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呀!”
以前上学的时候有次语文老师出了个辩题“是否开卷有益”,让我们分成正反两发辩论。三分之二选择“开卷未必有益”,三分之一选择“开卷有益”。我当时查了成语字典,心想这不是褒义词吗?讲的是宋太祖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多读书,怎么这么多人选未必有益。结果辩论的时候发现不论正反方都在辩论“开卷考试是否有益”。想想当时看着他们表演的我一脸懵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