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纷纷发布提醒,请求市民收到快递后不要将表面包装带入室内,以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这一提醒的背后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发展,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病毒传播途径的认识不断地深化。
快递包装可能污染
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服务之一,快递行业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备受瞩目。快递送达的物品可能存在病毒污染的风险,而快递的外包装也容易成为病毒的携带者。根据研究,新冠病毒在不同表面上能够存活的时间不同,但最长可以达到几天,因此如果一个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人在快递包装上咳嗽或打喷嚏,快递包装上的病毒就有可能通过接触传播。
近些日子,世卫组织也透露,新冠病毒在气溶胶状态下是能够传播的。因而,人们保护自身存在风险的同时,对于旁人也是要负起责任,不能为了短暂的方便,危及他人生命。
多地提醒快递表面包装不要带入室内
为了减少快递包装的传播风险,目前全国多地纷纷提醒市民,在收到快递包裹时要注意,将表面包装剪开并将所需要的物品取出后,快递包装外面的塑料袋、包装纸等不应该带入室内并直接处理掉。不少城市还特别针对快递员作出了相关要求,规定快递员在派送前需及时清洁双手并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并提前告知接受快递的人需要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
虽然这些措施看起来并不过分,且情理之中,但是提醒市民重视快递包装的做法在很多城市中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文明行为”。实际上,这些措施也都是旨在正式将快递包装作为一种致病风险的潜在源头,论证了消费升级持续推进的趋势和公共健康意识的提升。
“分开处理”也是“彩礼”
除了提醒市民将快递包装外面的包装材料及时处理之外,更进一步的还有规定快递企业要对快递包装进行杀菌,并禁止快递企业使用“浪漫的彩礼”装饰包装,这种装饰可能营造出快递包装无菌安全的假象,进而降低仓促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预防措施。
因此,提醒市民“快递包装不进家门”本质上也是一种有助于建立全民防范新冠病毒的习惯,引导大家养成生活器物分开处理的好习惯,这在着眼大局和兼顾个人自由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快递和消费等日常经济行为的改变可能是居民自我防护策略中的一部分,不但是为了避免新冠病毒的传播,在去除“彩礼”的同时,也为自己的生活环境、自身健康保驾护航。同时,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环保意识、公共卫生意识等将进一步提升,也呼唤时代的消费转型,让此类习惯落地,实际上也是释放消费升级的一种途径。